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特色田二
规章制度
党建阵地
党务公开
学习资料
党团活动
德育纵横
德育常规
班主任角
国旗下讲话
榜样模范
心灵交流
团队活动
他山之石
文明小博客
教学工作
招生与入学
教学研讨
学科活动
资源宝库
对外交流
图书信息
人事工作
职务培训
职务晋升
人员招聘
教工之家
校务公开
心灵鸡汤
田二风采
教育科研
科研动态
案例分析
科研之声
红十字会
近期工作
入会章程
培训学习
健康促进
证词为何不一样
涉谷昌三
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曾写过《灌木丛中》一书。著名导演黑泽明导演过《罗生门》电影。这些对大家来说可能都比较熟悉吧。
在《灌木丛中》一书中,写的是灌木丛中发现了一具男尸,通过妻子、强盗以及男尸自身的道白(借助幽灵巫婆之口的),最后,知道他(她)们每个人都是犯人。芥川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两个人面前发生的事情,虽是同一事件,也会因目击者的不同解释,而得出不同的结果。所说的“真相”往往不一定只是一个。
在心理学上,用图来说明这类事情的叫“多义图形”。
如下图,“妻子与母”的名画就属于这一类。
请您仔细看一下,这幅画究竟画的是什么?有人一定会立刻答道:“当然是位年轻的姑娘。”还会有人说:“不对!我看她好象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太婆。”
那么,哪个答案对呢?当然这两个答案都对。也就是说,这幅画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关键在于看画人怎样认为。如果您认为她是年轻的姑娘,那么,自然而然就觉得无论怎样看她都象位年轻的姑娘;反过来,如果您认为她是老太婆,怎么看她都象老太婆。
下面两图分别标出了她的重点部位,从标注的部位上看,说明由于观赏角度的不同,就会对画面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
右图是一幅画有“豹与训兽师”的名画,仔细看,画中就会浮现出训兽师的形象。
您能看出来吗?
——摘自《人是最有趣的》
rrrr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