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之窗 > 教研组 > 语文
《听潮》教案设计

作者(来源):administrator    发布时间:2006-11-07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在三点:

a.  基础目标:了解课文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b.  能力目标:锻炼快速阅读并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方法和能力;

c.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情感。

重点与难点:

d.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略大海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和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e.  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视觉、幻觉、听觉之间转化,以听觉为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海潮壮美景观的写作手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学法指导:

进入初三以来,我们时常要面对考卷上十分重要的一类文章:散文。散文,顾名思义,往往如行云流水,任意所之。因此,如何阅读散文,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行文风格,能快速地、比较顺利地理清一篇散文的中心和文义,成了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尝试来阅读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听潮》。希望对大家的散文阅读有所帮助。

2.首先我们来解读课题——《听潮》

潮是什么?

——海潮,就是大海的潮汐。

我们江浙一带最著名的海潮就是钱塘潮,每年会吸引成千上万的观潮者。

一般来说,潮是用眼睛看的,可是本文的作者,却别出心裁地说——“听潮”,那么我们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要突出的是哪一种感观感受呢?

——听觉。

二、阅读研习:

(一)整体把握(5分钟):

1.  速读:

首先,我们就来速读一遍课文,在2分钟的阅读过程中,请注意感受:

这篇散文主要写了怎样的海潮,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读完之后,请试着组织语言,讲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

这是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这篇文章,描述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大海的雄壮,和它的伟大力量。

2.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相关资料。

3.用PPT列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引导阅读和思维方向。

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淼无垠,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邃奥秘,令人遐思神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欣赏海潮,一般是用眼睛看,作者则别出心裁——听潮,鲁彦用文字成功地塑造了声音的形象,实在难得,很值得我们学习。

因此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

a. 基础目标:锻炼快速阅读并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方法和能力;

b.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c.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感悟能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情感。

第一个目标,我们刚才已经完成了,接下来让我们仔细读一读作者是如何用耳朵听潮的,他听到了什么。

(二)详读感知:(10分钟)

第二遍读,不同段落不同读法,分段落体会课文不同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小节)略读

11~3小节:

理清时间地点事件(2分钟)

时间:一年夏天

地点:一个有名的岛上,幽静的寺院

2.  4小节:

景观:潮来

第二部分(6~17小节)重点在作者分别描写“退潮时”和“涨潮时”所听的不同潮声,引导学生体会潮声的不同特点,间以写作手法、重点词句的体会;(10分钟)

16~12小节:(大海上一片静寂;海睡熟了)

请一名同学朗读5——12段,表达出静静入睡的情绪。

这一层写海潮退落后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摩大海的声音的?

(学生回答:轻吻声 沉吟声

这一层描摩了大海的哪些情态?这些情态可用文中的哪两个词语概括?(板书:欲睡 睡熟

大家齐声朗读1314两段,语气要欢快。

这一层写海潮初起时的情景,作者是如何描写大海的声音和情态的?(声音:汩汩声、奏鸣声;情态:惊醒、醒了。

把这两段再齐读一遍。

收听15—17段的朗读录音,看是如何表达炽热的情绪的。

这一层描绘的是海潮高峰时的壮观声势。分别指出摹写大海声音和情态的语句。(声音:咆哮声、混战声、怒吼声;情态:愤怒、疯狂。

全班齐读这三段。

作者描绘了大海落潮、潮起、高潮时的三幅画面,谁能用拟人手法给这三幅画各起一个名字呢?(海睡图 海醒图 海怒图

第三部分:(18~22小节)略读:

标注作者直抒胸臆,抒写喜爱大海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主旨。

l          “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l         “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呵!一样的美。”

l         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内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作者赞美大海的汹涌雄壮之美,表现自己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同时点出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运用之妙。

(三)选读详解:(8分钟)

这篇课文的文笔非常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现在我们来选取个几个段落,仔细地体会一下作者的语言之美。

1.(第4小节)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听),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迷蒙)升落(看);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嗅),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触)

主要写什么?——飞沫。

用几种感观交融来写?——听觉,视觉,嗅觉,触觉。

连用三个比喻,抓住了飞沫的什么特点?——迷蒙。

2.(第8小节)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声音是诉诸听觉的,作者却用诉诸视觉的月光、晨雾和落花作比喻,这是怎么回事?”

——解释:“人的感觉是可以相通的,能够用这种感觉表现另一种感觉,这叫‘通感’,是特殊的比喻。”

“第4段里连用‘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形容飞沫,这一段里更是一连用了6个比喻来描摹海水,这叫什么‘喻’?”

 ——“叫‘博喻’。”(板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它里面就有通感和博喻。

3.(13~17小节)是全文的高潮部分,也是描写海潮最高涨的情景

13段写的是大海被“惊醒”,第14段则进而描写大海“自醒。”又经过相互补充,大家把有比照意义的词语挑了出来,从而缕清了海潮在情态和音响方面的变化:从“吻”到“掀”,从“沉吟”到“汩汩”,从“颤动”到“晃动”,从“银鳞”到“银龙”,从“像微风拂过琴弦”到“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从“吐着气”到“喘着气”,岩石从“奏鸣”到“嗥叫”,波浪从向岩石“掀过来”到被“击碎”“片片飞散”。

1516段写海潮接近最高峰(前一段从视觉写,后一段从听觉写),这是表现海的“愤怒”;

17段写海潮达到最高峰(既有“形”,又有“声”),这就发展为“狂怒”(从“疯狂”和“怒吼”二词中分别摘取一字拼合而成)。

:从“喘着气”,“打着呵欠”到“咆哮”再到“怒吼”;从“脚踢”、“手推”、“牙咬”等被动挣扎到“袭击”岸边,“冲进”岩石罅隙,“拨剌”岩石壁垒等主动进攻再到“吞没”岛屿,“扑”过脚下,“泼溅”身上等进一步扩张;从抵抗的“嗥叫”到“像千军万马”的气势磅礴的混合音响再到“响雷”般的震耳欲聋的巨响。

作者的描述是很有层次的,同时,海潮的气势也被层层推动到我们的脑海中。作者对海潮的赞叹也蕴藏于字里行间了。

4.  这里我们关注几个词语:

l         “没有风”这一句是不是赘笔?

——这里点明此时海浪的兴起不是由于刮风,而是潮汐按照自身的规律在运动(当然,这是月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用语的绵密。

l         文中的“血腥”一词,作何理解?

——联系“银光消失了”一句,说明这时旭日东升,海水为朝霞所染红,加上巨浪汹涌,令人胆寒,因此用“血腥”来形容。

(四)感悟赏析:(5分钟)

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欣赏的段落,先自读体会,再大组交流。大组交流时,对所选读段落作赏析点评。

三、小结点评,布置作业:(3分钟)

1.   归纳本课中心,点明作者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的散文,这篇文章,描述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大海的雄壮,和它的伟大力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小结学法:在今天课上,我们学习的是阅读散文的方法:

l         首先整体感知中心和情感;

l         再理清散文的层次线索;

l         然后重点阅读和把握写作上有特色的段落和词句;

l         最终能够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有所收获感悟,进行点评。

3.    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如何,也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美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4.     布置作业,程度不同的学生可以选做一项。

作业: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两项作业之一:

a.  80~100字左右赏析课文的语言运用特点。

学习作者对于海潮的描绘手法,以《听雨》……为题,完成150~200字的小散文
 
rrrr
版权所有:上海市田林第二中学 地址:徐汇区柳州路400号 邮编:200233 联系电话:021-6436274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9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