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上海全面铺开二期课改后的新教材,这无疑对所有的即将接触新教材的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让自己摒弃几年甚至几十年以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的方式,谈何容易。但是无论新教材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或者自己的观念一时还无法转变,自己也非得适应形势的发展不可。作为一名刚接触新教材的老师,首先要给自己灌输一些新教材的课程理念,这样才能慢慢地适应新的课程。
而作为六至九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和口语交际方面也应该能够达到能独立阅读课文,体验并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观点,有自己的感受;能正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表达时,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语得体;说话时态度大方,口齿清楚,音量适中,语句流畅。
语文课应该是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而不拘泥于某一种标准答案的场所,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作为教师应该适当、合理地加以点评,鼓励他们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说,愿意说,不怕说错,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而这种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是一种生存、生活技能的培养。因为在今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会经常大量使用口头语言交流思想。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要互相研究,展开讨论;工作中要相互沟通、联络、阐明观点;求职时要精当地回答考官提出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成基本功来训练。
少年儿童进入中学后,随着知识视野的开阔,身心发育都很快,他们迫切希望运用丰富的词汇、完整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个阶段往往又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病句多起来、说话不流畅;爱用名言警句、成语,却又用之失当;有时好说长句,造成句子成份残缺;等等。这些现象不足为怪。语文教师应抓住他们“想说”的强烈热情,因势利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强指导,加强训练。我想,二期课改后语文课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课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学生不愿说话或不敢说话,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弱势,循循善诱,激发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会说。在教学中,我对学生采用的是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不对学生的答案急于作出是和非的评价,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侃侃而谈,并注意运用心理暗示。
在本学期我曾经上过一节公开课《散步》。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我们一家为什么出来散步? 2、在决定走大路还是小路时“我”为什么觉得责任重大? 3、如果你是文章中的“我”,你会如何? 4、请理解一下“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好象是整个世界”的意思。 5、读了这篇文章,你懂了什么?
在这几个问题中,第1、2个问题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很快地找到答案,而第3个问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意见不一。有些同学说我会听从母亲的话,因为我要孝顺母亲,而且母亲的时日不多,更应该尽一份孝心;也有同学说,我可能会听儿子的意见,因为小路的确比大路有意思;更有同学认为可以去的时候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大路。这样的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让他们在假设的情境中,经历了一次心灵的选择。此时,老师的工作不是急于去判定哪个学生的答案不符合你的要求,而是以点评为主,让学生慢慢地接受应该有的人生观、价值观。而第5个问题,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也有许多想法,最多的是认为“应该孝敬长辈,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爱心、苦心”,也有同学认为“要珍惜身边的幸福,把握住你所拥有的东西”,说实话,我在备课时,只希望他们能回答到上面一个答案的层面,如果不让孩子们说出他们的想法,不让他们尽情发挥,第二个精彩的答案就被埋没了。所以,不要怕学生说错,也不要因为他的答案和你不一样就全盘否定他们的想法,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变成学生自由的天堂,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才能愿意和你一起分享心中所思,心中所想。
接下来的路漫长又艰辛,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这是个全新的开始,希望语文能够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