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有的课程标准相比,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全程,着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课程多元的辐射效应与整合。它要求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才能改变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响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呢?10月24日,我们来到西南位育中学,看了来自济南第二十中学的刘雅娟老师的《频率与效率》一节录像课,并听了她《坚持高效合作教育风格,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教师》的讲座,给我们了不少启示。
讲到数学课,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一堆的公式,一道道的例题,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却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但是在刘老师的课上,更多的是听到学生的欢笑声和激烈的辩论声,真正达到了课堂的最高境界“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谈论数学”。很多人会疑问,把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会不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刘老师以事实向大家证明,这不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课堂形式的花哨,而是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刘老师一直带的是初三毕业班,在她接手前都是年级最差的班级,但是经过她一年的精心教导,学生能在数学方面提高30分。在她的培养下,她的学生都是真心地喜欢数学,愿意研究数学问题,而且不单在数学方面学生有明显的提高,在组织策划、团队合作、管理等能力方面也比其他的同龄孩子强,这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应该就是刘老师所说的,她对数学课堂的目标和愿望——“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为了达到这三个目标,刘老师在背后花了不少的努力和心血,最终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学习流程“小组划分→组长培训→成长档案→角色分工→教师讲解→课堂展示→穿插提问→抢答展示→同层检测→课堂陈词→激励进步→讲评反思→集体评分→当堂达标→收获性作业→课下合作→每日两题”。然后根据每节课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流程安排。在分组方面,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一组,希望通过好学生来带动学困生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她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任务,有的负责分析讲解、有的负责友情提示、有的负责出题检测其他同学、有的负责拓展知识、有的负责总结……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她利用评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良性竞争共同进步;在作业方面,她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不硬性地规定具体的作业,而是让学生根据课下的交流和课上的活动内容,自己总结归纳精华问题,自主决定作业的内容和作业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在批改作业时,她通过不断鼓励做的好的学生和有进步的学生,展示他们的作业,引导学生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作业;最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不但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她重视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并为每个学生都制作属于他们独有的成长档案,为记录他们点滴的成长过程。
刘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亮点,对于以后的数学教学,我们可以借鉴其创新模式,找到适合自己且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风格,完善自己现有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