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特 色 总结
我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二十来年,始终奋斗在教育第一线,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能不间断地进行师德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进行教材教法改革和二期课改的实践,结合学生的实际,精研教材,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
我国自古以来提倡“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古往今来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被历代读书人所称颂,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大到理想抱负、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小有意志品质、方法哲理、家规家训等。我们使用的教材无论是一期课改的还是二期课改的,所选的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规范,而且思想精神内涵丰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与生俱来的,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德育”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其核心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科学实施。科学就是要使方法合乎教材内容的特点,合乎教学及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正面引导,积极启发,长期培养。初三教材中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语言优美的散文,蕴含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以人为本的理想抱负。但在教学中不能为渗透德育而一味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民同乐、民本思想”这些崇高理想。而应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去感受这些理想抱负,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讲这些崇高的理想抱负化解为学生可具体学习的行动指南。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理想虽崇高,可立足点就在于你平时能自己的要求,首先必须对自己负责,才能对家庭负责,对班级负责,继而才有可能对社会、国家、民族负责,才能达到“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一个只顾自己学习成绩,不关心落后同学,不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的学生,长大后怎么能达到“与民同乐、以民为本”的思想境界呢?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坚持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将那些崇高的理想抱负化解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具体学习操作的行动指南。只知不行,只说不做,是无效果的德育。
德育不是教师对学生单调的灌输、说教,那样只会引起学生的厌烦,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只有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感受和体验,触动其内心,才能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学生对文章阐述的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即使天资聪慧,长大了也未必有所作为的道理都能理解,教师不用反复强调,可结合教学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实践,写篇读后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领会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有学生在文中发出感叹:“天才尚且如此,何况我不是天才!”学生由此感悟,足矣!由此可见,学科德育渗透可使学生在学习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感悟接受其内在的精神思想,是一种无意识的自觉的内心行为,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不是被动接受。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建立在丰富的语言文字和文章情感基础上的渗透、感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合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只有学生被浓厚的情感感染,产生强烈的情感活动时,才能受到熏陶,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关注生活,激发思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当前,人类发展已进入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变革,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知识和能力。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工具。作为语文教师,应着眼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因此,语文课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更应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和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参与面、活动量、思维度,培养学生的讨论的习惯,提出问题进行争论的习惯,善于归纳总结正确表述的习惯。教师要把新授课上成问题课,即把每堂课,每篇课文设计成几个大问题。然后老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争论、查阅材料等方式作答,教师最后作结。通过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的思维,学生各抒已见,冲破习惯思维的牢笼,使多向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能力,在他们一身上得到培养,提高了语言素质。
同时,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会有成效。备课时不但备教材,更注重备学生,抓住学生心理和认知水平,利用教材和课堂的有关因素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变换课文的导入法,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和教学目的,采取多种手段导入新课,使课堂一直兴趣盎然,使学生激情满怀地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也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有的课以讲授为主,有的课以讨论研究为主,有的课以朗读欣赏为主,使教学富有生机,别开生面,使学生乐学、善学。
关注社会,贴近生活,注重创新,引导探索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重要思想之一,它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拓展学生视野,提倡大语文观。教学中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之外延相等。开拓学生学习视野, 把学语文、用语文放到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中去。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博览与积累。读佳作,收集词语佳句,并熟读成诵,做到有效积累。学生下笔写作文时,才有文思,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持之以恒,学生的语文素质当然能提高。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 我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一定要确立的“大语文”概念,不仅要学好课内、课外的名篇佳作,还要关注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更要关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有关信息,如当前的生活热点、社会焦点、科技成就等。事实证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案前书”那种闭塞的做法是学不好语文的。
三、落实基础,分项训练,切实提高语文成绩
语文教学要讲求实效。学生的语文成绩的提高。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效”。抓住课程标准,研究中考导向,落实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阅读、写作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提升学习成绩。学生到了初三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复习应重视基础,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分层分项训练,系统地学习,灵活地掌握。众多的实践已经表明,盲目的题海战术,机械地死记硬背,效率是不高的。
(一 )落实相关的基础知识点,使提升语文成绩的前提。
根据对近几年中考试卷的研究,结合考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1、正确辨识拼音,正确认读常用汉字,规范地书写汉字。
2、积累词语,懂得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辨识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并能理解其作用, 仿照句式造句。
4、默写要求背诵的课文篇段中的名言佳句和广为流传的格言警句。
5、按要求写出短语、句子或一段话。
6、评价语言运用。
(二)、根据阅读文体的不同,进行分项训练。
1、文言诗文的阅读目标性强,也是学生考试中最易得分的内容,根据考点、题型逐项进行复习,力求做到人人过关,保证高得分率。
2、现代文阅读依据三种文体的不同特点,明确各文体考查的知识点,并将其化解成各个考点甚至题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精心设计问题,有层次地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合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
3、重视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近年来,对于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写作能力的考查已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仅写作一项就占了分值的五分之二。写作训练除了持之以恒,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活动心得以外。还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收集各种材料,做到有事写,有话说。同时,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做到不偏题,不跑题。
(三)、提升优生,托住差生,提升整体成绩。
1、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对其严格要求,在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潜力,力争上一个新的台阶。
2、帮助差生树立自信心。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首先应该帮助他们分析查找落后的原因,让学生看到希望,然后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3、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4、多鼓励少批评。后进生普遍自信心不强,学习习惯差,多鼓励他们。只要发现他们有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只有主观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潜能,取得进步。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常抓不懈,细水长流。
7、可适当降低学习要求,使其有能力完成,激发学习动力。
8、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9、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习问题。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位语文老师不断研究总结,以上只是我教学工作的一点体会,实是肤浅。其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权作“引玉之砖”,恳请“大方之家”斧正。
朱海君
09/12